氣泡排序 Bubble sort
Bubble sort 是最簡單的排序法之一,由於排序時每個元素會如同泡泡般,一個一個浮出序列頂部,因而得名。由於其簡單好理解,名稱又有趣,常作為第一個學習的入門排序法。不過其效率不彰,甚至不如同為 quardratic time 的 insertion sort。Bubble sort 的原理很平凡,就是相鄰兩兩元素互相比較,如果大小順序錯了,就置換位置。再往下一個 pair 比較。
Bubble sort 的特性如下:
- 又稱為 sinking sort。
- 穩定排序:相同鍵值的元素,排序後相對位置不改變。
- 原地排序:不需額外花費儲存空間來排序。
步驟
- 比較兩個相鄰元素,若首個元素比次個元素大,置換兩者的位置。
- 依序對相鄰元素執行步驟一,直到抵達序列頂端,此時頂端元素排序完成。
- 重複步驟 1 - 2 的整個序列疊代,直到任何一次疊代沒有執行元素置換。
Swfung8 - CC BY-SA 3.0
說明
給定一組序列 [5, 3, 8, 7, 2]
,以 bubble sort 遞增排序。以 ASCII diagram 表示:
第一次疊代
* * * *
[5, 3, 8, 7, 4] -> [3, 5, 8, 7, 4] # 置換 3 與 5
* * * *
[3, 5, 8, 7, 4] -> [3, 5, 8, 7, 4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5, 8, 7, 4] -> [3, 5, 7, 8, 4] # 置換 7 與 8
* * * *
[3, 5, 7, 8, 4] -> [3, 5, 7, 4, 8] # 置換 4 與 8,8 已排好序
第二次疊代
* * * *
[3, 5, 7, 4, 8] -> [3, 5, 7, 4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5, 7, 4, 8] -> [3, 5, 7, 4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5, 7, 4, 8] -> [3, 5, 4, 7, 8] # 置換 4 與 7
* * * *
[3, 5, 4, 7, 8] -> [3, 5, 4, 7, 8] # 不需置換
naïve bubble sort 會跑完整個序列,即是已排序完成。
第三次疊代
* * * *
[3, 5, 4, 7, 8] -> [3, 5, 4, 7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5, 4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置換 4 與 5
* * * *
[3, 5, 4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5, 4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第四次疊代
* * * *
[3, 4, 5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4, 5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4, 5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* * * *
[3, 4, 5, 7, 8] -> [3, 4, 5, 7, 8] # 不需置換
很簡單的排序法!
效能
Complexity | |
---|---|
Worst | $O(n^2) $ |
Best | $O(n) $ |
Average | $O(n^2) $ |
Worst space | $O(1) $ auxiliary |
Time complexity
Bubble sort 總共需要 $n - 1 $ 次疊代,每次疊代至少需要執行 $n - 1 - i $ 置換( $i $ 為第幾次疊代),總共需要疊代
$$\sum_{i=0}^{n-1} (n - i - 1) = n^2 - \sum_{i=0}^{n-1}i - n = n^2 - \frac{n(n - 1)}{2} - n = \frac{n^2}{2} - \frac{n}{2}$$
次,因此,時間複雜度為 $O(n^2) $。
Bubble sort 在已排序完成的序列上,只需要疊代序列一次,發現完全沒有置換任何元素,即停止排序,可達到最佳時間複雜度。
實作
Bubble sort 簡單實作如下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bubble_sort(arr: &mut [i32]) { let mut swapped = true; // 1 while swapped { swapped = false; for i in 1..arr.len() { // 2 if arr[i - 1] > arr[i] { arr.swap(i - 1, i); swapped = true // 3 } } } } }
- 建立一個旗標,標誌該次疊代是否有元素置換。
- 內層迴圈依序比較兩兩相鄰元素。
- 若有任何置換動作,將旗標標誌為「已置換(
true
)」。
倘若記錄已排好序的元素位置,雖然複雜度仍是 $O(n^2) $,但如此以來,每次疊代都可少一次元素比較,對比較操作成本高的語言或實作來說,仍不失為最佳化的方法。程式碼如下:
#![allow(unused)] fn main() { pub fn bubble_sort_optimized(arr: &mut [i32]) { let mut new_len: usize; let mut len = arr.len(); // 1 loop { new_len = 0; for i in 1..len { if arr[i - 1] > arr[i] { arr.swap(i - 1, i); new_len = i; // 2 } } if new_len == 0 { // 3 break; } len = new_len; // 4 } } }
- 將當前的序列長度記錄到
len
。 - 內層迴圈負責比較、置換,以及記錄未排序部分的序列長度到
new_len
。 - 若未排序部分
new_len
為零,代表排序完成。 - 外層迴圈將新長度值
new_len
賦予len
,下一次疊代就可少做一次比較。
參考資料
- Wiki: Bubble sort
- Sorting GIF was created by Swfung8 (Own work) CC BY-SA 3.0 via Wikimedia Commons.